般若經典哲學中文課名:般若經典哲學 英文課名:Philosophy in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課程大綱: 一、課程目標 本課程以seminar形式,帶領上課同學進行鳩摩羅什漢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》的共同譯註與評析,包含主要譯本(如真諦、玄奘)之比對、注疏傳統與當代國際學界譯註成果之文獻批判性整理、重新翻譯以及哲學探討,從第一手閱讀以及文獻處理的經驗中,吸取般若經典的基本知識,並從中發展、探討般若經典所涉及的佛教哲學議題。重點在於養成學生對相關哲學議題的敏銳觀察、興趣與熱情,並從中取得能夠回饋於各種生命情境當中源源不斷的鼓舞與支援。 二、課程內涵 (1)以大正藏鳩摩羅什漢譯為主要譯本,比對真諦、玄奘之譯本。(2)從《金剛經》歷代論、注與疏中,挑選天親(世親)菩薩造,菩提流支譯之《論》、智顗《疏》、吉藏《疏》、窺基《贊述》與《論會釋》、宗密《疏論纂要》等,批判整理注疏材料。(3)同時,也參考Conze (1957) 依照古典漢語與 Harrison (2006) 依照梵文的英文翻譯。讓同學們以現代漢語共同譯註,以及進行哲學評析與發展。 三、多元教學方式 四、主要參考書籍/資料 1.
姚秦鳩摩羅什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大正藏第八部第235卷。 2.
Harrison, Paul (2006). 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: 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anskrit Text Based on Two Manuscripts from Greater Gandhāra. Oslo: Hermes Publishing. ( https://www2.hf.uio.no/polyglotta/index.php?page=volume&vid=22 ) 3.
天親菩薩造,元魏菩提流支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》,大正藏第25冊第1511卷 4.
隋智顗《金剛般若經疏》,大正藏第33冊第1698卷 5.
隋吉藏《金剛般若經疏》,大正藏第33冊第1699卷 6.
唐窺基《金剛般若經贊述》,大正藏第33冊1700卷 7.
唐窺基《金剛般若論會釋》,大正藏第40冊1816卷 8.
唐宗密《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》,大正藏第33冊1701卷 五、教學進度 1.
課程介紹「金剛經思想概說」與評分方式 2.
非神秘的佛教思想 3.
如何破除執著 4.
認識的結果與認識本身的差異 5.
靈明覺察的覺性與生死輪迴的關係:現象世界的因果遍充 6.
靈明覺察的覺性與生死輪迴的關係:從因現象的因果遍充跳脫的可能 7.
布施與破除對「物」與「我」的執著 8.
分享般若智慧的福德與分享財物的福德有何不同? – 真心對真實,妄心對妄想。 9.
剎那即永恆,般若思想中的真與假:超越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的不可得心。 10.
一念真誠斗金易化,三心未了滴水難消。 11.
空、絕對的否定,以及平等心(無分別心) 12.
空並非虛無主義:為何不受因果制約的覺性雖不是一種「存在」(existence),但卻可以具有「實在性」(factuality) 13.
無來無去,故名如來:自我意識的絕對制高點及其與一切現象的統攝關係 14.
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於理論與實踐的解脫意義。 15.
綜合討論與報告 16.
綜合討論與報告 六、評分方式 成績考察: 1.
每週研讀、報告、討論:30%。 2.
期中閱讀報告(三千字以內),30%。 3.
共同翻譯,40%。 七、課程其他要求 八、相關參考書目 1.
Müller, Max (1894). The Vagrakkhedika or diamond-cutter, in Buddhist Mahayana Texts (Sacred Books of the East). Oxford University Express. 2.
Conze, Edward (1957), 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, 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Glossary, (SOR XIII), Rome. 3.
蔡耀明(2017)。〈般若經典〉收錄於《佛教文明經典》。台北:立緒。第183-243頁。 4.
許洋主(1996)。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(一)、(二)。台北:如實。 5.
江味農(2007)。《金剛經講義》。台北:佛陀教育基金會。 般若經典哲學的論壇文章 [ 發表文章 ]
[ 瀏覽文章 ] 般若經典哲學的分類地圖 Developed by MEPO Humanity Technology - http://mepo.cc
|